温度、湿度、纬度对病毒传播发出“天气预报”有何作用

(抗击新冠肺炎)温度、湿度、纬度 对病毒传播发出“天气预报”有何作用?

中新社北京3月15日电 题:温度、湿度、纬度 对病毒传播发出“天气预报”有何作用?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对媒体分析相关研究时说,作为流行病学分析,样本量还是不足,特别是湖北以外其他省份病例较少,会有较大误差。他补充说,实验室研究发现呼吸道病毒的培养在34摄氏度左右时繁殖能力最强,但在自然环境中适宜传播的温度还不明确。

2.登陆民政部网上信访平台。登录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通过网上信访平台反映个人诉求或意见建议。

3.拨打咨询电话。2月3日起通过拨打民政部信访咨询电话(010-58123444)询问有关问题、反映个人诉求或意见建议。

对于这些尚未正式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已有学者提出质疑。比如,没有考虑确诊人数的增加与输入性病例、感染人群基础的关系;又如,仅考虑确诊时气温,忽视了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再如,没有纳入年龄、性别等传播因素。

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近日发表预印版论文称,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沿着狭窄的东西向分布,即在北纬30度至50度的“走廊”,中国湖北、韩国、日本、伊朗、意大利北部等疫情严重的地区均在其间。受疫情影响的城市与温湿度具有相关性,温度在5摄氏度至11摄氏度,湿度在47%至79%。这些地点还有共同点,“疫情暴发时间与年度温度周期的最低点重合,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温度相对稳定”。

于康震介绍,今年,中国农产品市场供给总体充足、运行基本平稳,部分“菜篮子”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受猪周期、非洲猪瘟疫情和不当禁限养等因素的影响,生猪产能下滑导致猪肉供应偏紧、价格持续上涨,带动牛羊肉、禽肉、鸡蛋等出现了一定程度涨价。随着促进生猪生产恢复政策密集出台、落地,11月份以来,猪肉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上周五(12月27日)全国猪肉批发市场均价42.89元/公斤,比11月1日价格高峰52.40元/公斤下降18.15%。鸡肉、牛羊肉、鸡蛋等价格稳中走弱,水果、蔬菜市场供给保持总体充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舒跃龙、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等专家看来,气温的上升可能会对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的存活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而对新冠病毒“天气预报”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精准度。研究者认为,应进一步整合“流行病学—人类系统模型”,结合气候和天气等变量及其时空变化,加入对人类互动场景的模拟,改进现有模型。还有科学家建议纳入病毒变异考量,“不排除病毒传播到其它动物,从而演化成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可能”。舒跃龙说,应加强对动物中新冠病毒的监测。(完)

以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为例。上海市气象局曾回顾了“非典”时期每日新增确诊数量与当日气象因素的关系,通过数据建模得出结论:SARS发病数量与发病前7天的环境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ARS病例出现的最佳环境温度在16摄氏度至28摄氏度之间。还有研究表明,SARS病毒在低温(22摄氏度至25摄氏度)、低湿(相对湿度40%至50%)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大风黄色预警及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中,当前到明天白天北风明显,注意防风防尘防火,谨防高空坠物。

1.邮寄。通过邮局将信访材料邮寄至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民政部信访办,邮政编码为100721。

将新冠肺炎疫情与气候结合研究的还有来自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茂团队。他们收集了1月20日至2月4日、429个城市和地区每日确诊人数与温度数据,发现气温与新冠病毒传播存在相关性:当平均气温上升到8.72摄氏度时,日累计确诊人数达到峰值。科研人员由此推测“可能存在最适合新冠病毒传播的温度区间”,认为随着日平均温度超出这一温度区间,疫情可能得到相应控制。这一结论也以预印版论文的形式发表。

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各方普遍认为SARS病毒是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消失,既有温度、湿度、日照时间等自然因素,也基于病例通报透明公开、各国尽最大努力控制患病人员流动等切实举措。专家强调,眼下不能寄希望于“让天气消灭疫情”,特别是在防控取得成效的中国,切不可因气温回暖而放松警惕。

该科研团队又使用天气模型,预测未来几周内最有可能出现新冠肺炎社区严重传播的高风险区,包括东北亚、中亚、东欧、中欧、不列颠群岛、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等。这份“走廊”地图最早绘制于2月下旬。截至记者发稿时,欧洲报告的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已超过除中国以外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美国、英国的确诊病例数均已破千。

于康震表示,总体上看,“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实施以来,36个城市的市长将“菜篮子”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设施建设,在保障城市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继续摸清新冠病毒传播的“脾气”仍有其必要性。一方面,查明病毒在受污染的物体表面存活条件,有助于指导人们科学消毒,避免“过度防疫”;另一方面,一旦新冠病毒成为类似于流行性感冒的“常客”,这些研究或将用于指导防控,比如分析哪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面临风险最大,应加强何种规模的控制措施,如何预测来年季节性表现等,继而帮助可能处于“疫区”的人们做好准备。

资料图为消费者在山西太原一超市选购猪肉。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于康震同时也提到,一些城市存在“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下降,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冷链物流短板问题明显,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有待提升,存在弱化甚至忽视“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的倾向。

温度、湿度、纬度,一些科研团队围绕新冠病毒传播的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研究,并就疫情进展发出类似于“天气预报”的“警报”。而这对当前防疫乃至未来“预防”有何作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要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国新办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次开展“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情况。

于康震指出,第三方调查评估显示,市民对“菜篮子”产品供给数量、品类及购买便利性等方面都较为满意。

于康震称,大中城市是“菜篮子”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是全国市场的风向标。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紧盯元旦春节和“两会”等重要节点,发挥好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督促推动各大中城市把“菜篮子”工作抓紧抓好,增加猪肉等“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折不扣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到实处。

于康震说,36个城市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建立了市、区(县)、镇(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监测显示“菜篮子”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36个城市制定了生产扶持、市场流通、消费补贴、应急储备等调控政策,2018年“菜篮子”产品总体价格涨幅在5%以内。

于康震指出,小小“菜篮子”,事关大民生。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农业农村部等13部门印发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实施细则》。今年,由农业农村部牵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0家“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等36个城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情况进行了首次考核(考核期2017-2018年度)。前不久,召开了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保供座谈会,强调要全力做好以猪肉为重点的“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